60週年網上問答比賽溫書攻略:服務中心30週年特刊

Title
活動名稱

60週年網上問答比賽溫書攻略:服務中心30週年特刊

活動日期:
地點:
名額:

以下內容摘自服務中心30週年特刊

服務中心簡介

歷史

服務中心(簡稱中心)隸屬於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簡稱本會)。本會是香港首個視障人士自助團體,成立於1964年,宗旨是爭取視障人士的「獨立」、「平等」和「機會」。在成立初期,本會的總部和學生中心(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的前身)只是在臨時的地方運作,又缺乏穩定的捐款。因此,本會向有關政府部門申請地方及財政資源,以推展視障人士自助運動。1978年,房屋署批准本會租用愛民邨嘉民樓621-624室,遂於同年5月1日在現址開設活動中心;及至1979年4月,喜獲社會福利署的通知,今後政府資助中心的85%開支,使其成為本會首個聘用政府津助職員的工作單位。經過十七年的發展歷程,中心推出家庭支援服務、長者服務、新失明人支援服務、生活支援服務、地區支援網絡、權益事務、小組工作等;為名副其實,中心於 1995年更名為服務中心。

宗旨

中心的宗旨包括:
成為新失明人士的支援後盾。
作為視障人士家庭的補給站。
發展視障長者服務的研究中心。
組織視障人士爭取生活上應有的權益。
促進視障人士的身心發展及擴闊他們的社交生活。
締造推動視障人士自助運動的後勤基地。

工作範圍
中心的工作範圍計有:
為新視障人士提供復康服務(如輔導、行動定向訓練),以協助他們重拾信心、應付生活挑戰。
為視障人士提供家庭支援服務(如家庭關顧、活動、講座等),以建立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
為視障長者安排活動及提供服務。
組織及動員視障人士爭取權益,藉此實踐本會的宗旨。
建立地區支援網絡,使居於同區的會員守望相助,並增加他們對社區的關懷。
舉辦學習班和講座,增加會員的生活技能和日常知識。
籌辦各類康樂和社交活動,以豐富會員的生活。
提供生活支援服務,以解決會員目常遇到的問題,例如書寫/填表服務、個案轉介、輔導等。
招募、培訓及安排義工,以支援中心的工作。
舉辦公衆教育活動,讓大衆對視障人士及中心加深認識。
協助會員成立小組,以發展他們的潛能。

服務中心三十載(節錄) 曾昭華先生
約在62-64年間,我和鄭錦華、黃煥林、黃志光等一起籌組一個視障人士的機構。到了64年,我們正式成立香港失明人聯誼會(即本會的前身),開始推展視障人士自助運動。之前,我們得到黃大仙天主教小學的神父協助,在該校的一個課室裡聚會。本會成立後,我們便遷到黄大仙33座的天台,繼續推行會務;及至68年,本會搬往明愛中心(即現在位於界限街的明愛賓館)。當時,我們只借用該中心的501號房間作為會址(約為現時中心音樂室的大小)。幸好,同處該中心的其他組織不常有活動,我們很容易借用其他房間,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講座、表演、聚餐等。透過這些活動,每逢周末,那裡就有一群會員聚集。由於未有職員,執委及會員們均會輪流在中心當值。

為了更有效地推廣會務及存檔文件,在 1973年,我們聘請了第一位職員。約於70年代中期,明愛中心通知本會需要收回501號房間,而那處的面積不能容下日漸增加的會員和配合趨於多元化的服務,加上學生中心(即今日職教中心的前身)是借來的地方及沒有條件作進一步發展。鑑於種種不利因素,本會另作打算,向政府申請租用單位;後來終在1978年租得現址開辦活動中心,並僱用謝兆蘇會員為首位主任,務求穩定地拓展會務。

點滴三十年 羅從順
隨著會務的發展,本會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設立愛民邨的中心。它舉辦康樂交誼活動,安排興趣組和學習班,以個案形式解決個人問題,代購視障人士需要的物品及組織爭取權益的行動。在經歷的三十年裡,中心有不少片段值得回味。
首先,在康樂活動方面,可謂有靜有動。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會的歌唱比賽已相當有聲有色。我們曾在太子道明愛中心禮堂舉行歌唱比賽,該場地能容納九百多人,場面熱鬧非常!而在多次大賽中,不少當今知名人士也曾擔任評判,包括唱片騎師區瑞强先生、歌手許志安先生和前副廣播署長吳錫輝先生。1987年,香港電台、獅子會、五間視障人士服務機構及本會合辦的「心透光明- 全港失明人歌唱比賽」更令人難忘。經過了電台試音及初賽後,決賽在沙田大會堂舉行,那次比賽實為一時佳話!
提到動態的康樂,中心曾舉辦夜行鳳凰山,那簡直是一項相當刺激的活動。我們從夜幕低垂行至翌日早晨,便在鳳凰山頂上觀看日出;在健視者的協助下,十多名會員憑藉想像、感受,亦能領略初升太陽照在身上的歡欣。對本會來說,那次活動是一項創舉。
說過上山,便談下海了。以往我們曾參加乘風航的活動,既富挑戰,又有趣味。當時,參加者互相幫助,一起做飯、燒烤、玩水上活動,真是樂趣無窮。此外,我們也多次參加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縱然尚未在賽事裡獲獎,但仍能引以為傲,因為每次我們都能完成賽程。不用多說,我們亦會再接再勵,參加往後的龍舟競賽。
除了本地活動外,我們也籌辦過外地旅遊,地點包括星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台灣、以及中國内地。如此看來,中心之康樂活動的確非常精彩!

其次,說到小組,成立最悠久的,要算中樂組,組員自行定期練習。該組蒙澳門政府邀請到當地表演,獲得好評如潮;期間,組員曾探訪當地一間失明人中心。其實該組經常獲邀到各社區中心、團體和電台獻技,為視障人士及本會建立良好形象。
此外,電腦組是班組服務不可或缺的一環。
早在二十多年前,電腦尚未普及,該組已經成立,一群前衛會員(包括莊陳有先生和袁建明先生等)努力推廣電腦的應用。他們舉行定期聚會,分享心得。如今,許多會員能夠享受電腦帶來的樂趣與便利,該組應記一功。
三十年來,中心辦過很多學習班,如工科的電器和家居維修班。課程完畢後,學員們懂得量度用電量、自行維修簡單家居設施。至於文化範疇的學習班,我們曾開辦「記憶班」,邀得赫赫有名的導師胡成先生任教,有四十多位學員上課,課室座無虛席。
第三,要跟大家數數中心的大事。九十年代初,我們跟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合辦港穗交流團,每年兩地的視障人士輪流到訪對方,彼此分享生活體驗。一九九二年,我負責全程接待廣州市的視障人士五天,為兩地的參加者籌劃不少活動,想來津津樂道。
在八十至九十年代間,因應服務的需求,中心成立家長子女組,又製作子女點字教科書、開辦健視子女補習班、及安排親子課程,這些皆為今日香港盲人輔導會提供子女點字教科書和設立家長資源中心的先導。
中心與已往的教資中心和職訓中心甚有淵源。在未有職訓中心之前,會方把中心的活動室關作自助工場。當時,逢周一至周六,工友們在那裡工作,計有上落貨物、盤點結算以及製品加工等,真的弄到該室猶如一間工廠。
第四,輪到簡介代購服務了。現時,代購的貨品有發聲錶、點字書寫牌(字牌)、手杖和巴士牌。原來,巴士牌是由中心在一九八一年推出使用。那時,一群義工花了多個晚上,把反光的掃漆在咭紙上塗上數字與英文字母,我則負責打上點字,義工們再以包書膠紙及「封膠袋機」製成封套,將寫有資料的咭紙放於套内,這樣巴士牌便誕生了,好讓司機和路人知道視障人士欲乘搭那條路線的巴士。想來,我對巴士牌的面世也有一點功勞呢!
第五,近年推出的「再上光明路」服務(前身是勵信組),就是邀請一群失明人,以過來人的身份,與新失明人分享,例如使用手杖的方法和適應日常生活的技巧。今日,不少組員己成為可以分享自己經驗的過來人,而該組也發揮了有特式、有功效的影響。
第六,中心也關顧個人和群體的需要:提供個人輔導、轉介個案、協助申請調遷房屋、替會員代書、要求當局裝設有聲交通燈等。
時光飛逝,如今已是二零零八年了,我們仍繼續提供不同的服務,希望將工作做得更好。在此誠邀各位會員一起參與服務的制定、推行和監察。本會及這些服務都是大家的,期望透過共同的參與,發揮互助、自助、獨立的精神。

服務中心大事年表 1978年至2008年

1978年5月1日 活動中心正式啓用

1978年暑期 舉辦第一屆失明人夏令盃足球賽

1978年10月 開始製作雙月份協進之聲錄音雜誌,取代點字版協進季報

1979年2月 舉辦第一屆失明人廣播劇比賽

1979年4月 中心的85%開支獲得社會福利署津助

1979年7月 26名會員在中心進行首次集體捐血

1979年9月 中樂組成立

1980年3月 一些有志研製電子產品的會員成立物品製作及研究小組

1980年6月8日 與康體署合辦首個失明人釣魚同樂日

1980年7月5日 與康體署在男拔萃書院游泳池合辦第一屆失明人水運會

1983年2月 一群會員成立電腦興趣小組

1983年10月1日 首次聘用受訓的社會工作者為中心主任

1985年11月8日 自助工場在活動室開始運作

1986年9至10月 首次舉辦失明人乘坐飛機離港旅遊,目的地為北京及内蒙

1988年7月 桃園劇社從教資中心遷入,並於7月23日首度參加公開戲劇比賽,勇奪最佳女主角大獎;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成立

1991年6月15至17日 率領24位會員到廣州參加為期三天的第一屆穗港交流營

1994年11月至1995年1月 獲得政府獎券基金撥款進行大裝修

1994年末 開始提供分區服務

1995年 活動中心改名為服務中心,而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也改名為服務中心管理委員會;進行内部裝修,辦事處遷往南山自助工場

1999年 首度舉辦勵信課程,鼓勵新失明者無懼視障、獨立、自强和主動

2005年 獲得社會福利署撥款,開展「再上光明路」新失明人士支援服務;服務中心管理委員會轉為服務中心諮詢委員會

60週年網上問答比賽溫書攻略:服務中心30週年特刊

以下內容摘自服務中心30週年特刊

服務中心簡介

歷史

服務中心(簡稱中心)隸屬於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簡稱本會)。本會是香港首個視障人士自助團體,成立於1964年,宗旨是爭取視障人士的「獨立」、「平等」和「機會」。在成立初期,本會的總部和學生中心(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的前身)只是在臨時的地方運作,又缺乏穩定的捐款。因此,本會向有關政府部門申請地方及財政資源,以推展視障人士自助運動。1978年,房屋署批准本會租用愛民邨嘉民樓621-624室,遂於同年5月1日在現址開設活動中心;及至1979年4月,喜獲社會福利署的通知,今後政府資助中心的85%開支,使其成為本會首個聘用政府津助職員的工作單位。經過十七年的發展歷程,中心推出家庭支援服務、長者服務、新失明人支援服務、生活支援服務、地區支援網絡、權益事務、小組工作等;為名副其實,中心於 1995年更名為服務中心。

宗旨

中心的宗旨包括:
成為新失明人士的支援後盾。
作為視障人士家庭的補給站。
發展視障長者服務的研究中心。
組織視障人士爭取生活上應有的權益。
促進視障人士的身心發展及擴闊他們的社交生活。
締造推動視障人士自助運動的後勤基地。

工作範圍
中心的工作範圍計有:
為新視障人士提供復康服務(如輔導、行動定向訓練),以協助他們重拾信心、應付生活挑戰。
為視障人士提供家庭支援服務(如家庭關顧、活動、講座等),以建立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
為視障長者安排活動及提供服務。
組織及動員視障人士爭取權益,藉此實踐本會的宗旨。
建立地區支援網絡,使居於同區的會員守望相助,並增加他們對社區的關懷。
舉辦學習班和講座,增加會員的生活技能和日常知識。
籌辦各類康樂和社交活動,以豐富會員的生活。
提供生活支援服務,以解決會員目常遇到的問題,例如書寫/填表服務、個案轉介、輔導等。
招募、培訓及安排義工,以支援中心的工作。
舉辦公衆教育活動,讓大衆對視障人士及中心加深認識。
協助會員成立小組,以發展他們的潛能。

服務中心三十載(節錄) 曾昭華先生
約在62-64年間,我和鄭錦華、黃煥林、黃志光等一起籌組一個視障人士的機構。到了64年,我們正式成立香港失明人聯誼會(即本會的前身),開始推展視障人士自助運動。之前,我們得到黃大仙天主教小學的神父協助,在該校的一個課室裡聚會。本會成立後,我們便遷到黄大仙33座的天台,繼續推行會務;及至68年,本會搬往明愛中心(即現在位於界限街的明愛賓館)。當時,我們只借用該中心的501號房間作為會址(約為現時中心音樂室的大小)。幸好,同處該中心的其他組織不常有活動,我們很容易借用其他房間,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講座、表演、聚餐等。透過這些活動,每逢周末,那裡就有一群會員聚集。由於未有職員,執委及會員們均會輪流在中心當值。

為了更有效地推廣會務及存檔文件,在 1973年,我們聘請了第一位職員。約於70年代中期,明愛中心通知本會需要收回501號房間,而那處的面積不能容下日漸增加的會員和配合趨於多元化的服務,加上學生中心(即今日職教中心的前身)是借來的地方及沒有條件作進一步發展。鑑於種種不利因素,本會另作打算,向政府申請租用單位;後來終在1978年租得現址開辦活動中心,並僱用謝兆蘇會員為首位主任,務求穩定地拓展會務。

點滴三十年 羅從順
隨著會務的發展,本會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設立愛民邨的中心。它舉辦康樂交誼活動,安排興趣組和學習班,以個案形式解決個人問題,代購視障人士需要的物品及組織爭取權益的行動。在經歷的三十年裡,中心有不少片段值得回味。
首先,在康樂活動方面,可謂有靜有動。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會的歌唱比賽已相當有聲有色。我們曾在太子道明愛中心禮堂舉行歌唱比賽,該場地能容納九百多人,場面熱鬧非常!而在多次大賽中,不少當今知名人士也曾擔任評判,包括唱片騎師區瑞强先生、歌手許志安先生和前副廣播署長吳錫輝先生。1987年,香港電台、獅子會、五間視障人士服務機構及本會合辦的「心透光明- 全港失明人歌唱比賽」更令人難忘。經過了電台試音及初賽後,決賽在沙田大會堂舉行,那次比賽實為一時佳話!
提到動態的康樂,中心曾舉辦夜行鳳凰山,那簡直是一項相當刺激的活動。我們從夜幕低垂行至翌日早晨,便在鳳凰山頂上觀看日出;在健視者的協助下,十多名會員憑藉想像、感受,亦能領略初升太陽照在身上的歡欣。對本會來說,那次活動是一項創舉。
說過上山,便談下海了。以往我們曾參加乘風航的活動,既富挑戰,又有趣味。當時,參加者互相幫助,一起做飯、燒烤、玩水上活動,真是樂趣無窮。此外,我們也多次參加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縱然尚未在賽事裡獲獎,但仍能引以為傲,因為每次我們都能完成賽程。不用多說,我們亦會再接再勵,參加往後的龍舟競賽。
除了本地活動外,我們也籌辦過外地旅遊,地點包括星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台灣、以及中國内地。如此看來,中心之康樂活動的確非常精彩!

其次,說到小組,成立最悠久的,要算中樂組,組員自行定期練習。該組蒙澳門政府邀請到當地表演,獲得好評如潮;期間,組員曾探訪當地一間失明人中心。其實該組經常獲邀到各社區中心、團體和電台獻技,為視障人士及本會建立良好形象。
此外,電腦組是班組服務不可或缺的一環。
早在二十多年前,電腦尚未普及,該組已經成立,一群前衛會員(包括莊陳有先生和袁建明先生等)努力推廣電腦的應用。他們舉行定期聚會,分享心得。如今,許多會員能夠享受電腦帶來的樂趣與便利,該組應記一功。
三十年來,中心辦過很多學習班,如工科的電器和家居維修班。課程完畢後,學員們懂得量度用電量、自行維修簡單家居設施。至於文化範疇的學習班,我們曾開辦「記憶班」,邀得赫赫有名的導師胡成先生任教,有四十多位學員上課,課室座無虛席。
第三,要跟大家數數中心的大事。九十年代初,我們跟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合辦港穗交流團,每年兩地的視障人士輪流到訪對方,彼此分享生活體驗。一九九二年,我負責全程接待廣州市的視障人士五天,為兩地的參加者籌劃不少活動,想來津津樂道。
在八十至九十年代間,因應服務的需求,中心成立家長子女組,又製作子女點字教科書、開辦健視子女補習班、及安排親子課程,這些皆為今日香港盲人輔導會提供子女點字教科書和設立家長資源中心的先導。
中心與已往的教資中心和職訓中心甚有淵源。在未有職訓中心之前,會方把中心的活動室關作自助工場。當時,逢周一至周六,工友們在那裡工作,計有上落貨物、盤點結算以及製品加工等,真的弄到該室猶如一間工廠。
第四,輪到簡介代購服務了。現時,代購的貨品有發聲錶、點字書寫牌(字牌)、手杖和巴士牌。原來,巴士牌是由中心在一九八一年推出使用。那時,一群義工花了多個晚上,把反光的掃漆在咭紙上塗上數字與英文字母,我則負責打上點字,義工們再以包書膠紙及「封膠袋機」製成封套,將寫有資料的咭紙放於套内,這樣巴士牌便誕生了,好讓司機和路人知道視障人士欲乘搭那條路線的巴士。想來,我對巴士牌的面世也有一點功勞呢!
第五,近年推出的「再上光明路」服務(前身是勵信組),就是邀請一群失明人,以過來人的身份,與新失明人分享,例如使用手杖的方法和適應日常生活的技巧。今日,不少組員己成為可以分享自己經驗的過來人,而該組也發揮了有特式、有功效的影響。
第六,中心也關顧個人和群體的需要:提供個人輔導、轉介個案、協助申請調遷房屋、替會員代書、要求當局裝設有聲交通燈等。
時光飛逝,如今已是二零零八年了,我們仍繼續提供不同的服務,希望將工作做得更好。在此誠邀各位會員一起參與服務的制定、推行和監察。本會及這些服務都是大家的,期望透過共同的參與,發揮互助、自助、獨立的精神。

服務中心大事年表 1978年至2008年

1978年5月1日 活動中心正式啓用

1978年暑期 舉辦第一屆失明人夏令盃足球賽

1978年10月 開始製作雙月份協進之聲錄音雜誌,取代點字版協進季報

1979年2月 舉辦第一屆失明人廣播劇比賽

1979年4月 中心的85%開支獲得社會福利署津助

1979年7月 26名會員在中心進行首次集體捐血

1979年9月 中樂組成立

1980年3月 一些有志研製電子產品的會員成立物品製作及研究小組

1980年6月8日 與康體署合辦首個失明人釣魚同樂日

1980年7月5日 與康體署在男拔萃書院游泳池合辦第一屆失明人水運會

1983年2月 一群會員成立電腦興趣小組

1983年10月1日 首次聘用受訓的社會工作者為中心主任

1985年11月8日 自助工場在活動室開始運作

1986年9至10月 首次舉辦失明人乘坐飛機離港旅遊,目的地為北京及内蒙

1988年7月 桃園劇社從教資中心遷入,並於7月23日首度參加公開戲劇比賽,勇奪最佳女主角大獎;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成立

1991年6月15至17日 率領24位會員到廣州參加為期三天的第一屆穗港交流營

1994年11月至1995年1月 獲得政府獎券基金撥款進行大裝修

1994年末 開始提供分區服務

1995年 活動中心改名為服務中心,而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也改名為服務中心管理委員會;進行内部裝修,辦事處遷往南山自助工場

1999年 首度舉辦勵信課程,鼓勵新失明者無懼視障、獨立、自强和主動

2005年 獲得社會福利署撥款,開展「再上光明路」新失明人士支援服務;服務中心管理委員會轉為服務中心諮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