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週年網上問答比賽溫書攻略: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Title
活動名稱

60週年網上問答比賽溫書攻略: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活動日期:
地點:
名額:

以下內容摘自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職教中心簡介

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簡稱「職教中心」)隸屬於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簡稱「協進會」)。協進會成立於1964年,是香港首個由視障人士自行組織及管理的團體,致力為視障人士爭取「平等」、「機會」和「獨立」,透過屬下的行政辦事處、職教中心、服務中心和無障礙數碼科技中心,在權益、教育、就業、康樂等方面,實踐上述三個目標。
職教中心成立於1972年,原名「學生中心」,設於瑪利諾修會借出的九龍塘火石道2號;1997年遷往觀塘翠屏村翠櫻樓地下的現址,並獲得樂施會毅行者基金資助龐大的裝修費,所以冠以「毅行者」之名。

職教中心的服務範圍包括:
- 爭取平等教育機會,推動融合教育的實施;
- 協助視障學生進入主流學校,並提供學習支援服務;
- 開辦成人教育課程;
- 安排錄音、讀報、點字轉譯、補習班等服務;
- 為視障人士提供發揮潛能、建立自信、學習領袖技巧之訓練;
- 提供輔助就業服務,協助視障人士尋找適合工作;
- 提供職業培訓課程;
- 安排自助業務工作,為暫時未可在公開市場就業之會員提供工作機會。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大事年表

1969 本會設立香港首個錄音書製作室,開始提供教育服務。
1972 本會委員在借用瑪利諾修會學校禮堂時認識麥瑪利亞修女 (Sister Moira Riehl),她向瑪利諾修會反映本會需要地方提供教育服務。
1973 瑪利諾修會借出火石道 2號作為本會的「學生中心」,供視障學生使用。
麥修女成為本會第一位全職義工。
1976首次把一本袖珍英漢辭典製作成點字版本。
1977學生會成立,團結視障學生、舉辦活動及協助管理學生中心。
1978聖方濟修會竇安寧修士(Brother Kenny T. Doheny)擔任中心義工,教授視障學生英文和摸讀機(Optacon)的使用。
1981在協進會提名下,麥修女取得崇德社的傑出婦女獎。
行政辦事處搬到學生中心。本會約見來港全面檢討香港教育制度的國際教育顧問團,向他們反映視障人士的教育問題。為使學生對視障人士有正確認識,本會發表《寄望於新一代:把失明人的知識列入中小學課程》建議書。
1982中心全職義工麥修女榮獲英女皇頒授 MBE 勳銜。
1983教育署開始資助中心開辦成人教育課程,其中包括電腦班。
1984循道衛理助學基金開始向本會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助學金、錄音機、點字機等儀器。

1985 「學生中心」改名為「教育及資源中心」
12月,聘用首名全職受薪職員。
1986 獲渣打慈善基金資助二十萬元,進行大型裝修工程,規劃出多個不同用途的房間。
9月27日,中心歡送年邁的麥修女返回美國。
1987 學生會幹事不再於中心義務當值,有關職務由職員處理。
學生會成立「桃園劇社」。
1988 清華大學茅於杭教授到訪學生中心,啟發他研究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協助視障人士,日後與協進會合作開發「清華雙聲」語音引擎,並開始研發生產點字顯示器,產品現時在國內、日本及美國銷售。
桃園劇社參加前市政局戲劇比賽,在五十隊參賽隊伍中,進入最後十五強,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舉辦港穗單車慈善之旅,為廣州盲童學校籌款。
1989 中心與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合作,向就讀於該校的視障學生提供支援。
1990 學生會解散。
義工統籌組成立,負責在中心當值、招募義工並籌辦活動。
1991
9月,麥修女在美國辭世。
10月,首次有社會工作系學生在本中心實習。
1992 進行第二次大型裝修工程。
營運小賣部,紓緩因附近欠缺餐廳所衍生的問題。
會見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討論視障人士教育問題。
1993 5月,中心設立熱線通告。
7 月,首次推行暑期實習體驗計劃,讓視障學生擔任職員的工作。
11月,獲壹傳媒允許將《壹週刊》錄製成盒帶,供會員收聽。
1994首次頒發「十大義工獎」,獎勵過往一年表現卓越的義工。

1995
開展「學童學習班」,提供補習服務。
1996 瑪利諾修會收回火石道會址,中心暫時遷往愛民村服務中心。
推出「破繭行動」,培養會員的信心、責任心以及辦事能力。
1997 7月,由當時之教育署署長余黎青萍女士為遷往觀塘翠屏村的「毅行者教育及資源中心」主持開幕儀式。
推出「天國書僮」屏幕閱讀軟件,視障人士可以用電腦聽文字檔案及報章。
成立ERC特工隊,協助中心提供服務。
1998 接辦服務中心的「視障兒童家長計劃」。
1999 推出全港第二套廣東話讀屏軟件「清華雙聲」。
2002 成立「創業 Team」,旨在引領視障青年向人生目標進發。
舉行三十週年「憑心感謝」慶典,出版三十週年特刊。
2004 設立「電子語音數碼圖書館」,將圖書製成MP3 有聲書,供會員借閱。
2005 8月,與職業發展及培訓中心合併,易名為「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
10月,獲得社會福利署資助,推出為期三年的「陽光路上計劃」,為十五至二十四歲的視障求職者尋覓事業出路。
2006 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進行關於視障人士在融合教育政策下的現況研究。
出版數碼資訊科技月刊,為首份專門介紹供視障人士使用的科技之電子刊物,在網上廣為傳閱。
首次組成按摩師交流團,考察廣州視障人士的按摩行業。
2007 3月,舉行「掃除路障,闖出新路」視障學生融合教育研討會暨頒獎禮(即後來的「良師益友獎」),提倡無障礙學習和融合教育。
政府修訂《版權條例》,此後凡因特殊需要而轉譯書本為點字或其他形式,可享有「版權豁免」,使日後「電子學習支援計劃」得以推行。
2008 推出比市價廉宜的「陽光」讀屏軟件。
2009 3月,第一屆李朱淑鈞獎學金頒獎禮舉行,創辦人李冰女士以母親李朱淑鈞名該基金,旨在嘉許克服障礙、取得卓越成續的視障學生。
2010 「無障礙數碼科技中心」從職教中心獨立出來。
相繼推出「NVDA 香港版」讀屏軟件和「亮點」點字轉譯軟件。
8月,就新高中學制發表《融合教育報告書》,促請當局正視融合學生在書本與筆記點字製作和課外活動所遇到的問題。
2011 「無障礙電子學習支援計劃」開始,不少服務使用者為補習班的學員。
7月,設立「融合天地」Facebook 群組,讓關心融合教育的朋友可以走在一起。
同月,展開「師友就業導航計劃」,旨在提供視障人士更多就業的可能性。
12月,獲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資助,舉辦台灣交流團,參觀多個視障機構,加深對台灣視障教育和社會服務的認識。
2012 4 月,獲公益金支持,展開「視障學生支援服務」,協助融合生回應新學制的要求。
7月,與香港大學合作,就視障學生參與「校本評核」和「其他學習經歷」進行研究並提出建議。
12月15日,於九龍塘火石道 2 號舉行中心重聚日,本會致送紀念牌予瑪利諾修會,感謝該會當年借出上址作視障人士教育用途。
出版40週年特刊。

60週年網上問答比賽溫書攻略: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以下內容摘自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職教中心簡介

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簡稱「職教中心」)隸屬於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簡稱「協進會」)。協進會成立於1964年,是香港首個由視障人士自行組織及管理的團體,致力為視障人士爭取「平等」、「機會」和「獨立」,透過屬下的行政辦事處、職教中心、服務中心和無障礙數碼科技中心,在權益、教育、就業、康樂等方面,實踐上述三個目標。
職教中心成立於1972年,原名「學生中心」,設於瑪利諾修會借出的九龍塘火石道2號;1997年遷往觀塘翠屏村翠櫻樓地下的現址,並獲得樂施會毅行者基金資助龐大的裝修費,所以冠以「毅行者」之名。

職教中心的服務範圍包括:
- 爭取平等教育機會,推動融合教育的實施;
- 協助視障學生進入主流學校,並提供學習支援服務;
- 開辦成人教育課程;
- 安排錄音、讀報、點字轉譯、補習班等服務;
- 為視障人士提供發揮潛能、建立自信、學習領袖技巧之訓練;
- 提供輔助就業服務,協助視障人士尋找適合工作;
- 提供職業培訓課程;
- 安排自助業務工作,為暫時未可在公開市場就業之會員提供工作機會。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大事年表

1969 本會設立香港首個錄音書製作室,開始提供教育服務。
1972 本會委員在借用瑪利諾修會學校禮堂時認識麥瑪利亞修女 (Sister Moira Riehl),她向瑪利諾修會反映本會需要地方提供教育服務。
1973 瑪利諾修會借出火石道 2號作為本會的「學生中心」,供視障學生使用。
麥修女成為本會第一位全職義工。
1976首次把一本袖珍英漢辭典製作成點字版本。
1977學生會成立,團結視障學生、舉辦活動及協助管理學生中心。
1978聖方濟修會竇安寧修士(Brother Kenny T. Doheny)擔任中心義工,教授視障學生英文和摸讀機(Optacon)的使用。
1981在協進會提名下,麥修女取得崇德社的傑出婦女獎。
行政辦事處搬到學生中心。本會約見來港全面檢討香港教育制度的國際教育顧問團,向他們反映視障人士的教育問題。為使學生對視障人士有正確認識,本會發表《寄望於新一代:把失明人的知識列入中小學課程》建議書。
1982中心全職義工麥修女榮獲英女皇頒授 MBE 勳銜。
1983教育署開始資助中心開辦成人教育課程,其中包括電腦班。
1984循道衛理助學基金開始向本會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助學金、錄音機、點字機等儀器。

1985 「學生中心」改名為「教育及資源中心」
12月,聘用首名全職受薪職員。
1986 獲渣打慈善基金資助二十萬元,進行大型裝修工程,規劃出多個不同用途的房間。
9月27日,中心歡送年邁的麥修女返回美國。
1987 學生會幹事不再於中心義務當值,有關職務由職員處理。
學生會成立「桃園劇社」。
1988 清華大學茅於杭教授到訪學生中心,啟發他研究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協助視障人士,日後與協進會合作開發「清華雙聲」語音引擎,並開始研發生產點字顯示器,產品現時在國內、日本及美國銷售。
桃園劇社參加前市政局戲劇比賽,在五十隊參賽隊伍中,進入最後十五強,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舉辦港穗單車慈善之旅,為廣州盲童學校籌款。
1989 中心與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合作,向就讀於該校的視障學生提供支援。
1990 學生會解散。
義工統籌組成立,負責在中心當值、招募義工並籌辦活動。
1991
9月,麥修女在美國辭世。
10月,首次有社會工作系學生在本中心實習。
1992 進行第二次大型裝修工程。
營運小賣部,紓緩因附近欠缺餐廳所衍生的問題。
會見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討論視障人士教育問題。
1993 5月,中心設立熱線通告。
7 月,首次推行暑期實習體驗計劃,讓視障學生擔任職員的工作。
11月,獲壹傳媒允許將《壹週刊》錄製成盒帶,供會員收聽。
1994首次頒發「十大義工獎」,獎勵過往一年表現卓越的義工。

1995
開展「學童學習班」,提供補習服務。
1996 瑪利諾修會收回火石道會址,中心暫時遷往愛民村服務中心。
推出「破繭行動」,培養會員的信心、責任心以及辦事能力。
1997 7月,由當時之教育署署長余黎青萍女士為遷往觀塘翠屏村的「毅行者教育及資源中心」主持開幕儀式。
推出「天國書僮」屏幕閱讀軟件,視障人士可以用電腦聽文字檔案及報章。
成立ERC特工隊,協助中心提供服務。
1998 接辦服務中心的「視障兒童家長計劃」。
1999 推出全港第二套廣東話讀屏軟件「清華雙聲」。
2002 成立「創業 Team」,旨在引領視障青年向人生目標進發。
舉行三十週年「憑心感謝」慶典,出版三十週年特刊。
2004 設立「電子語音數碼圖書館」,將圖書製成MP3 有聲書,供會員借閱。
2005 8月,與職業發展及培訓中心合併,易名為「毅行者職業及教育資源中心」。
10月,獲得社會福利署資助,推出為期三年的「陽光路上計劃」,為十五至二十四歲的視障求職者尋覓事業出路。
2006 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進行關於視障人士在融合教育政策下的現況研究。
出版數碼資訊科技月刊,為首份專門介紹供視障人士使用的科技之電子刊物,在網上廣為傳閱。
首次組成按摩師交流團,考察廣州視障人士的按摩行業。
2007 3月,舉行「掃除路障,闖出新路」視障學生融合教育研討會暨頒獎禮(即後來的「良師益友獎」),提倡無障礙學習和融合教育。
政府修訂《版權條例》,此後凡因特殊需要而轉譯書本為點字或其他形式,可享有「版權豁免」,使日後「電子學習支援計劃」得以推行。
2008 推出比市價廉宜的「陽光」讀屏軟件。
2009 3月,第一屆李朱淑鈞獎學金頒獎禮舉行,創辦人李冰女士以母親李朱淑鈞名該基金,旨在嘉許克服障礙、取得卓越成續的視障學生。
2010 「無障礙數碼科技中心」從職教中心獨立出來。
相繼推出「NVDA 香港版」讀屏軟件和「亮點」點字轉譯軟件。
8月,就新高中學制發表《融合教育報告書》,促請當局正視融合學生在書本與筆記點字製作和課外活動所遇到的問題。
2011 「無障礙電子學習支援計劃」開始,不少服務使用者為補習班的學員。
7月,設立「融合天地」Facebook 群組,讓關心融合教育的朋友可以走在一起。
同月,展開「師友就業導航計劃」,旨在提供視障人士更多就業的可能性。
12月,獲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資助,舉辦台灣交流團,參觀多個視障機構,加深對台灣視障教育和社會服務的認識。
2012 4 月,獲公益金支持,展開「視障學生支援服務」,協助融合生回應新學制的要求。
7月,與香港大學合作,就視障學生參與「校本評核」和「其他學習經歷」進行研究並提出建議。
12月15日,於九龍塘火石道 2 號舉行中心重聚日,本會致送紀念牌予瑪利諾修會,感謝該會當年借出上址作視障人士教育用途。
出版40週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