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致行政長官關於2025年《施政報告》的建議書
[ 新通告 ] 本會致行政長官關於2025年《施政報告》的建議書
各位會員,本會於2025年9月10日向行政長官遞交2025年《施政報告》建議書,以下是建議書全文:
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就
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議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協進會)過去逾六十年來一直關注香港視障群體的福祉,積極倡議視障人士在不同的生活領域體現本會「平等、機會、獨立」的核心理念。過去,協進會一直透過向政府當局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促進香港向全面的現代化共融社會前進。協進會必須為此向歷屆的特區政府表達感謝和肯定。
縱然近年香港的社經情況面臨嚴重挑戰,公共財政亦遭逢近年罕見的緊張局面,協進會仍然認為特區政府仍然有力為香港視障及其他殘疾人士打造理想的生活環境,讓一眾視障人士在不同的領域為社會作出貢獻。為此,本會特此提交本建議書,就2025年的《施政報告》及未來一年的施政綱領提出建議。
過去數年,協進會一直強調以「除障為本」作為規劃與視障人士有關的公共政策的原則,所謂「除障為本」,即是在本港一直推動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 (ICF)的分類系統框架下,於公共政策實施和公共資源運用的過程中,政府當局應強調殘疾人士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讓政策制定者能夠從「人」到「環境」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動視障人士成為貢獻者和參與者為最重要的考慮,盡力消除視障人士參與不同層面的社會生活時面對的障礙,發展出更具平等性的政策。
因應現時公共財政面對的嚴峻挑戰,協進會認為在實踐「除障」的過程中,必須以提升公共資源運用和政策實施的效果和效率為指導原則。因此,協進會主張未來一年與視障人士有關的公共政策,應做到「除障為本,提效為先」。基於此理念,協進會提出「九大提升建議」的主張。
1. 提升可持續就業機會:視障人士縱然學歷及技能持續提升,唯難以公開就業的關鍵是僱主未能有效進行職責調適 (Job accommodation)和重組,以及未能充份瞭解視障者的能力和需要,從而提供合適支援。為此,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重新規劃輔助就業政策的資源安排,把更多資源投放於殘疾人士職涯服務,確認「職涯教練」角色,提升視障人士與僱主和同事的互相理解和溝通,促進職場適應及能力發揮,提高持續就業機會,達至社會及僱主雙贏方案。協進會認為現時在台灣地區越來越普遍的「職涯教練」服務實在值得香港借鑒。
2. 提升數碼無障礙水平:進入以人工智能數碼時代,「數碼無障礙」概念的落實對視障人士的生活、教育和就業至為重要。然而,因着人工智能系統、互聯網站、應用程式和軟件等的研發一般都未有充分考慮與視障人士常用的輔助工具及技術(如讀屏軟件、點字顯示器等)的兼容性,導致視障人士未能有效應用最新的數碼和人工智能技術,造成整個群體在數碼領域「被落後」。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在規劃智慧城市建設,開發任何公共數碼服務或人工智能系統時,必須確保無障礙設計原則的全面落實,並於項目早期規劃和開發階段引入視障人士的參與,確保技術設計切合實際需要,同時亦進行無障礙技術兼容性測試,確保系統能與主流讀屏軟件及輔助設備協調運作,消除數碼鴻溝,並以國家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政策願景,實踐真正的數碼及信息無障礙。
3. 提升視障者出行便利:隨着創新科技不斷發展,不少有利視障人士出行的技術已然相當成熟。舉例而言,由一家初創公司與本會合作研發及推廣的室內導航應用程式目前已覆蓋超過150個公私營處所,效果理想;另外,目前在內地和澳門應用的巴士助乘應用程式,更能有效引導包括視障人士的乘客前往所需的巴士站以及識別到站巴士的編號和目的地,讓視障乘客順利獨立乘搭。協進會建議特區政府考慮透過調撥與智慧城市發展相關的資源,與不同持分者研究如何合作把不同的創新科技技術更廣泛用於完善視障人士的出行體驗。
4. 提升視障者文體旅遊體驗:近年特區政府大力提倡文化、體育及旅遊項目發展,惟若香港的口述影像服務未能跟上,視障人士和旅客將未能享受有關的發展成果。目前,在電影、表演藝術、文化展覽及體育賽事的口述影像服務已相當成熟,協進會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反映公眾人士相當接受引入現場及電視直播體育賽事的口述影像服務。據此,協進會建議特區政府透過不同方式,與體育總會、電影業界、文化藝術界及電視台合作推動和支援不同範疇的口述影像服務的發展。
5. 提升視障者醫療質素:視障群體老化亦為本港現象,他們面對的健康挑戰越來越大。特區政府亦強調以疾病預防、篩查等基層醫療服務為醫療政策的核心,鼓勵市民在社區內尋求醫療服務。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及基層健康服務單位,以及參與慢病共治先導計劃的家庭醫生對視障人士的需要的認識,便利視障社群在社區內使用基層醫療服務。同時,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把長者醫療券的涵蓋範圍擴展至所有未滿65歲的殘疾人士,鼓勵他們多使用社區內的基層醫療服務,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協進會亦關注視障人士申請公營醫療費用減免的程序是否能便利視障者獨立完成申請程序,節省相關的人力成本。
6. 提升照顧者支援措施效果:現時協進會所提供的照顧者支援服務中,當中三成接受服務的照顧者同為視障人士。然而,政府當局目前仍未訂立任何機制確認視障人士或其他殘疾人士同時屬照顧者的身份,有資格在接受個人的傷殘津貼以外,接受支援照顧者的服務和現金津貼。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積極研究界定能成為照顧者的殘疾人士的準則,為這些照顧者提供所需支援,提升社區內對照顧者的支援系統。
7. 提升社會服務地區化及可達水平:根據最新統計數字,香港有接近20萬視障人士,惟現時的視障人士服務機構根本不可能滿足所有視障人士在不同層面的需求。協進會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服務模式,是視障人士能夠與一般市民一樣,在社區內取得長者、婦女和青少年等相關服務,視障人士服務機構則專注提供較為專門的服務或維繫視障群體的互助網絡。為此,協進會建議特區政府調整資助政策,推動不同社會服務單位在服務規劃、運作安排、義工發展、友儕協作等方面朝這方向發展。
8. 提升視障學生全人教育完整性:目前視障學生的全人教育顯得割裂,主流學校、特殊學校、大專院校及為視障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服務的機構未能完全無縫接軌,以全面關顧視障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和學習需要。為提升不同持份者在教育需要方面的協作效果和效率,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考慮在徵得學生和家長的同意前提下,向服務視障學童和青少年的視障機構提供學生資料,以便及早規劃有助視障學生全人發展的服務。
9. 提升視障者參與公職比例:不少視障人士擁有高學歷和專業資格,如教師、社工、工程師等;他們不但可以在與殘疾人士相關的法定機構或諮詢組織服務,亦可憑其學術和專業背景,服務不同的法定機構、諮詢組織及地方行政架構,促進共融政策的制定。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進行不同公職的委任時,更多考慮殘疾人士,甚至考慮訂立殘疾人士參與社會公職的比例指標,提升殘疾群體的社會參與。
盼望行政長官 閣下並特區政府的施政團隊能詳細考慮本會的建議,並將之納入本年度的施政綱領之中,協調不同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加以落實。本會歡迎各大部門隨時與本會聯絡,就上述建議作進一步討論。如有任何垂詢,煩請電2339 0666與本會總幹事關卓妍女士或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羅普鉻先生聯絡。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2025年9月10日
[ 新通告 ] 本會致行政長官關於2025年《施政報告》的建議書
各位會員,本會於2025年9月10日向行政長官遞交2025年《施政報告》建議書,以下是建議書全文:
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就
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議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協進會)過去逾六十年來一直關注香港視障群體的福祉,積極倡議視障人士在不同的生活領域體現本會「平等、機會、獨立」的核心理念。過去,協進會一直透過向政府當局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促進香港向全面的現代化共融社會前進。協進會必須為此向歷屆的特區政府表達感謝和肯定。
縱然近年香港的社經情況面臨嚴重挑戰,公共財政亦遭逢近年罕見的緊張局面,協進會仍然認為特區政府仍然有力為香港視障及其他殘疾人士打造理想的生活環境,讓一眾視障人士在不同的領域為社會作出貢獻。為此,本會特此提交本建議書,就2025年的《施政報告》及未來一年的施政綱領提出建議。
過去數年,協進會一直強調以「除障為本」作為規劃與視障人士有關的公共政策的原則,所謂「除障為本」,即是在本港一直推動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 (ICF)的分類系統框架下,於公共政策實施和公共資源運用的過程中,政府當局應強調殘疾人士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讓政策制定者能夠從「人」到「環境」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動視障人士成為貢獻者和參與者為最重要的考慮,盡力消除視障人士參與不同層面的社會生活時面對的障礙,發展出更具平等性的政策。
因應現時公共財政面對的嚴峻挑戰,協進會認為在實踐「除障」的過程中,必須以提升公共資源運用和政策實施的效果和效率為指導原則。因此,協進會主張未來一年與視障人士有關的公共政策,應做到「除障為本,提效為先」。基於此理念,協進會提出「九大提升建議」的主張。
1. 提升可持續就業機會:視障人士縱然學歷及技能持續提升,唯難以公開就業的關鍵是僱主未能有效進行職責調適 (Job accommodation)和重組,以及未能充份瞭解視障者的能力和需要,從而提供合適支援。為此,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重新規劃輔助就業政策的資源安排,把更多資源投放於殘疾人士職涯服務,確認「職涯教練」角色,提升視障人士與僱主和同事的互相理解和溝通,促進職場適應及能力發揮,提高持續就業機會,達至社會及僱主雙贏方案。協進會認為現時在台灣地區越來越普遍的「職涯教練」服務實在值得香港借鑒。
2. 提升數碼無障礙水平:進入以人工智能數碼時代,「數碼無障礙」概念的落實對視障人士的生活、教育和就業至為重要。然而,因着人工智能系統、互聯網站、應用程式和軟件等的研發一般都未有充分考慮與視障人士常用的輔助工具及技術(如讀屏軟件、點字顯示器等)的兼容性,導致視障人士未能有效應用最新的數碼和人工智能技術,造成整個群體在數碼領域「被落後」。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在規劃智慧城市建設,開發任何公共數碼服務或人工智能系統時,必須確保無障礙設計原則的全面落實,並於項目早期規劃和開發階段引入視障人士的參與,確保技術設計切合實際需要,同時亦進行無障礙技術兼容性測試,確保系統能與主流讀屏軟件及輔助設備協調運作,消除數碼鴻溝,並以國家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政策願景,實踐真正的數碼及信息無障礙。
3. 提升視障者出行便利:隨着創新科技不斷發展,不少有利視障人士出行的技術已然相當成熟。舉例而言,由一家初創公司與本會合作研發及推廣的室內導航應用程式目前已覆蓋超過150個公私營處所,效果理想;另外,目前在內地和澳門應用的巴士助乘應用程式,更能有效引導包括視障人士的乘客前往所需的巴士站以及識別到站巴士的編號和目的地,讓視障乘客順利獨立乘搭。協進會建議特區政府考慮透過調撥與智慧城市發展相關的資源,與不同持分者研究如何合作把不同的創新科技技術更廣泛用於完善視障人士的出行體驗。
4. 提升視障者文體旅遊體驗:近年特區政府大力提倡文化、體育及旅遊項目發展,惟若香港的口述影像服務未能跟上,視障人士和旅客將未能享受有關的發展成果。目前,在電影、表演藝術、文化展覽及體育賽事的口述影像服務已相當成熟,協進會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反映公眾人士相當接受引入現場及電視直播體育賽事的口述影像服務。據此,協進會建議特區政府透過不同方式,與體育總會、電影業界、文化藝術界及電視台合作推動和支援不同範疇的口述影像服務的發展。
5. 提升視障者醫療質素:視障群體老化亦為本港現象,他們面對的健康挑戰越來越大。特區政府亦強調以疾病預防、篩查等基層醫療服務為醫療政策的核心,鼓勵市民在社區內尋求醫療服務。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及基層健康服務單位,以及參與慢病共治先導計劃的家庭醫生對視障人士的需要的認識,便利視障社群在社區內使用基層醫療服務。同時,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把長者醫療券的涵蓋範圍擴展至所有未滿65歲的殘疾人士,鼓勵他們多使用社區內的基層醫療服務,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協進會亦關注視障人士申請公營醫療費用減免的程序是否能便利視障者獨立完成申請程序,節省相關的人力成本。
6. 提升照顧者支援措施效果:現時協進會所提供的照顧者支援服務中,當中三成接受服務的照顧者同為視障人士。然而,政府當局目前仍未訂立任何機制確認視障人士或其他殘疾人士同時屬照顧者的身份,有資格在接受個人的傷殘津貼以外,接受支援照顧者的服務和現金津貼。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積極研究界定能成為照顧者的殘疾人士的準則,為這些照顧者提供所需支援,提升社區內對照顧者的支援系統。
7. 提升社會服務地區化及可達水平:根據最新統計數字,香港有接近20萬視障人士,惟現時的視障人士服務機構根本不可能滿足所有視障人士在不同層面的需求。協進會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服務模式,是視障人士能夠與一般市民一樣,在社區內取得長者、婦女和青少年等相關服務,視障人士服務機構則專注提供較為專門的服務或維繫視障群體的互助網絡。為此,協進會建議特區政府調整資助政策,推動不同社會服務單位在服務規劃、運作安排、義工發展、友儕協作等方面朝這方向發展。
8. 提升視障學生全人教育完整性:目前視障學生的全人教育顯得割裂,主流學校、特殊學校、大專院校及為視障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服務的機構未能完全無縫接軌,以全面關顧視障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和學習需要。為提升不同持份者在教育需要方面的協作效果和效率,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考慮在徵得學生和家長的同意前提下,向服務視障學童和青少年的視障機構提供學生資料,以便及早規劃有助視障學生全人發展的服務。
9. 提升視障者參與公職比例:不少視障人士擁有高學歷和專業資格,如教師、社工、工程師等;他們不但可以在與殘疾人士相關的法定機構或諮詢組織服務,亦可憑其學術和專業背景,服務不同的法定機構、諮詢組織及地方行政架構,促進共融政策的制定。協進會建議政府當局進行不同公職的委任時,更多考慮殘疾人士,甚至考慮訂立殘疾人士參與社會公職的比例指標,提升殘疾群體的社會參與。
盼望行政長官 閣下並特區政府的施政團隊能詳細考慮本會的建議,並將之納入本年度的施政綱領之中,協調不同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加以落實。本會歡迎各大部門隨時與本會聯絡,就上述建議作進一步討論。如有任何垂詢,煩請電2339 0666與本會總幹事關卓妍女士或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羅普鉻先生聯絡。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2025年9月10日